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05042850號-1
紅黃藍股價縮水、市值蒸發3億美元 給了醫藥人什么警示?
· 盡管產業領域相去甚遠,但紅黃藍在危機之下的市場表現,已足以讓所有醫藥企業引起警惕:如果說違法成本低的現狀尚不足以使醫藥企業合規經營的意識提升,但因危機事件而對市值表現以及企業聲譽的影響卻是致命的事情!
繼攜程親子園虐童案引發社會強烈關注之后,“中國第一家獨立上市的學前教育品牌”紅黃藍再度被曝光出虐童事件。扎針、喂藥片、裸身罰站甚至于猥褻兒童等種種惡劣行為,使得此事在輿論中迅速發酵,并引發軒然大波。
這并非是類似事件第一次發生。從浙江溫嶺幼師虐童近百次,到山西某幼兒園教室連扇兒童70多耳光,到河北一幼兒園3歲半男童遭保育員體罰,再到最近的攜程、紅黃藍事件,虐童事件似乎從來就沒有在人們的關注視線中消失。
關鍵問題是,幼兒園虐童事件為何會一再發生?拋出涉事人員的精神狀態與道德素質不言,他們敢于實施此不法行為的底氣是什么?
答案基本已經明確:違法成本低。從過往報道來看,相關虐童案件最終的結果,無外乎幼師向受害兒童及家庭道歉,或是給予部分賠償,嚴重的,也無外乎涉事幼師被開除,或短暫的被公安機關控制,因此而真正被處于刑事懲罰的,少之又少,對于涉事機構的處罰,同樣鮮見。
但涉事的機構怕什么呢?也很明顯:市場表現。作為美股上市公司,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爆發后,很快資本市場就給出了反應:股價縮水超40%,已跌破發行價,市值蒸發達3億美元。紅黃藍也不得不第一時間拿出5000萬美元進行股份回購,但收效甚微。
從表面上看,紅黃藍所處的幼教領域,跟醫藥領域又有什么關系呢?但實際上,盡管產業領域相去甚遠,但紅黃藍在危機之下的市場表現,已足以讓所有醫藥企業引起警惕:如果說違法成本低的現狀尚不足以使醫藥企業合規經營的意識提升,但因危機事件而對市值表現以及企業聲譽的影響卻是致命的事情!
1
案件頻發,違法成本低不可忽略
一個很清晰的事實是,同其他產業類似,醫藥產業的違法成本低,已成為了醫藥企業違法、違規行為不斷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近年來日益受到關注的環保問題為例,相關資料顯示,作為化學原料藥生產大國,中國在該領域尤其是發酵類藥物產品的產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約占全球產量的70%。而原料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廢”由于成分復雜、污染危害嚴重,一直是備受監管機構重視的問題。2017年以來,環保部門也加大了督查力度,尤其是原料藥主產地山東、河北兩省。
然而,藥企因為環保問題被處罰的案例并不鮮見,然而懲罰力度卻遠難稱嚴格。2017年9月,銀川市按照大氣污染防治法對六家藥企處以220萬元罰款,平均每家不足40萬元;2017年3月,力諾集團下屬的新三板掛牌企業山東科源制藥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罰款僅20萬元;而在2015年,環保違規記錄已經累計多次的山東魯抗醫藥再次因環保問題受罰,罰款僅5萬元。相較于制藥企業每年動輒上千萬的利潤,罰款金額所能起到的震懾作用有多大顯而易見。
再如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藥品經營企業違反GSP的行為越發頻繁。包括對冷鏈質量管理不足、溫度濕度弄虛作假、倉庫管理不到位等等影響藥品質量的行為等時有發生。監管部門也已經開始迅速反應,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國共撤銷739家藥品經營企業的GSP證書,其中省局168家,市局571家。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對此類違規行為的最嚴厲處罰,但盡管這樣,相關企業停止經營六個月后仍然可以重新申請該證書。
而至于制藥企業在對產品的宣傳中,利用違法廣告,夸大產品適應范圍,進行虛假宣傳等,目前對制藥企業的處罰則更顯得微不足道,處理措施無外乎責令停止、嚴厲告誡、撤銷廣告批準文號等。但在國外,此類事件的違規成本要遠高于此。早在十余年之前,阿斯利康公司便因為誘導醫生使用藥物而被罰款3.55億美金,2009年,全球最大藥品制造商輝瑞也因為對13種藥品的不當營銷而同意支付約23億美元罰金。
類似的由制藥企業做出的“天價賠償”在美國絕非是個案,尤其是對于質量問題引發的訴訟等為重視。美國強生公司曾因一款滑石粉衛生用品潛在的致癌風險在美國收到了超過4800起法律訴訟,其中賠償最高的判定強生賠款4.17億美元。
事實上,違法成本低的情況存在多年,其所帶來的影響也逐漸被認知,一系列新的措施也已經出臺。仍然以環保問題為例,號稱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從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這被認為是極大提高違法成本的行為,但實際上效果如何,從近一年來的案例來看,相較于此前懲罰力度確實已經加大,但對于企業來說,似乎仍然是九牛一毛。
2
警惕突發事件引爆危機
正是因為違法成本低,甚至于守法成本高的現實,不管是醫藥企業,還是其他類型的企業,都難以形成在法規震懾下合規經營的動力,然而,醫藥企業必須警惕的,是類似于導致此次紅黃藍股價暴跌的突發事件。事實證明,此前花了大量資源在資本市場上所講述的美好故事,很有可能因為一次突發事件的爆發,而付之一炬。
這種情況并非沒有先例。美國制藥公司Ariad此前把旗下治療白血病的藥物Iclusig出廠批發價提高了四倍,價格達到了19.9萬美元一年,而美國無黨派獨立議員、參議員BernieSanders在Twitter的官方賬號此事展開了抨擊,隨后,該公司股價暴跌近15%,3.87億美元市值瞬間蒸發。
同樣,全球知名的以色列梯瓦制藥公司此前也因被曝光其一家子公司在烏克蘭、墨西哥和俄羅斯行賄以贏得業務,因此受到了美國《反海外腐敗法》相關的指控。最后的結果,是Teva以支付5.19億美元的罰款而告終。
而除了影響市值以及市場表現之外,對于企業的聲譽影響同樣顯著。以幾年前震動全國的“毒膠囊”事件為例,2012年4月15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河北一些企業用生石灰給皮革廢料進行脫色漂白和清洗,隨后熬制成工業明膠,賣給浙江新昌縣藥用膠囊生產企業,最終流向藥品企業。經調查發現,包括一些當時的明星藥企在內的9家藥廠的13個批次藥品所用膠囊重金屬鉻含量超標,其中超標最多的達90多倍。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對“毒膠囊”企業耿耿于懷,其企業形象難以挽回。
總而言之,企業的合規經營不應當是一件在嚴苛律法之下被迫完成的事情,當不合規情況發生之后,總有一些潛在的危險在暗流涌動,就像是已經點燃引信的火藥,隨時可能會爆炸。一方面,隨著國家以及行業法律法規的逐漸完善,違法成本的提高是一件必然;而另外一方面,市場永遠會做出最直接的反應,想要避免類似危機的出現,合規經營已是一件不得不為的事情。